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涉及700多名渔民,在全省率先完成退渔禁捕 新金江社区妥安置促转产织牢“保障网”

2020-12-07 10:15

润州区和平路街道新金江社区地处老渔业乡所在地,所辖水域捕捞范围上至句容大道河、下至丹阳新河口,沿江一线水域45余公里,有一批专业捕捞渔民。

长江流域实施全面禁捕政策,也就在去年一年里,社区渔民响应“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在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和精心指导下全部离开赖以生存的水域,上岸分散居住在各处及转产安置。这些世代“水上漂”的渔民身份变了,他们是如何变身为在岸上定居的“新市民”?还在干些什么事情,生活得又如何呢?

三类安置或转产,

渔民生活稳定

据相关方面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去年底,新金江社区全面实现第三次渔民退捕安置,安置渔民746人,统一回收拆解船只273条,注销捕捞证100本,在全省率先完成渔民退渔禁捕工作。记者采访了3类渔民代表,听他们讲述各自的安置“故事”。

现场招聘会。资料图片

第一类:到龄

安置方式:进社保每月领工资

采访对象:陆桂富,66岁

见到老渔民陆桂富是在社区居委会。他超过了60岁的社保年龄,退捕上岸后拿上了退休金。如今的穿着也比当渔民时体面了,浑身上下干净整洁,穿着蛮好的皮鞋,显得更精神了。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投身长江大保护,我是全社区第一个签订退捕协议的。”陆桂富坦言,“市、区、街道、村四级都重视我们渔民的安置工作和切身利益,所以我们渔民的补偿不错的。先签订协议的可以拿到3万元奖励,我在全社区第一个签协议,我拿到手的补偿,总共是23.6万元,其中一本证奖励3万、网具收购3万元,还有3条船和工具篷收购折价。我们社区持证渔民补偿款额平均在20万元左右。”

说到拿社保的月收入,他说他拿的是相当于低保的钱,835元/月。他的老伴也是渔民,同样进了社保,老夫妻俩加起来月固定收入1000多元。“虽然不是很高,但毕竟我俩享受了退休待遇,晚年生活有了一份保障,从长远来说工资水平还会涨调,收入将持续增长的。”

夫妻俩其实于上世纪70年代享受国家政策已在岸上有了房子。“我们捕鱼时基本上定居在沙堵港,我们住的渔船房。现在,我们就住到同时拥有的在高资集镇上的渔民居住点,房子面积114平方米,老两口够住了啦!”

谈到长江十年禁捕,陆桂富笑言,可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资源的逐步恢复,加上长江增殖放流的长期坚持,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鳊、鮰等鱼类、包括虾子等繁衍生息,是对子孙后代有利的大好事。“另外,我们生活有了保障,上了年纪不用做其他劳力事了,这都是国家给我们享的福。”

失水渔民再就业。 文雯 摄

第二类:即将到龄

过渡方式:灵活就业等“退休”

采访对象:陆桂财,56岁

“我十几岁就开始捕鱼了,退捕后我的年龄还没到60周岁,一时还拿不了社保,所以我在过渡期内还需要靠打零工谋生。”渔民陆桂财说。

陆桂财有瓦匠手艺,他依靠此技能在外面做小工。前一阶段,他在中建公司上班,拿到4800元/月;最近又换了一处地方做工,每月工资2000元。“我老伴也是渔民,她有工龄安置进了社保,每月1200多元,加上我做小工的收入,我们夫妻俩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生活还过得去。”

根据退捕补偿政策,陆桂财4条船、一本证、作业工具于去年11月份签了上缴协议,一起拿了24万元补偿金。他说自己与陆桂富一样住在高资集镇的渔民居住点,“我是1998年拆迁沙堵港的房子后,在渔民居住点拿了一套88平方米的住房。”

第三类:上新岗

转产方式:基本固定就业

采访对象:陆桂清,56岁

11月24日下午,记者联系上陆桂清时,他正在厂里上班,赶制一批建筑产品。他所在的企业是润州区万特福建筑构建有限公司。

“我去年6月份退捕上岸后经人介绍,进了这个厂上班,已经上了一年多。”陆桂清说,“现在每月工资4000多元,我老伴退捕后和我一起进了这个厂,做的是织钢筋网等活计,月收入和我差不多,我们家现在过得不错。”

陆桂清没有到进社保的年龄,所以他退捕后就忙着找新岗位。与他一起进厂的同村渔民还有几位,他们属于自主转产安置类型。他预计到60周岁每月可以领到1000元左右的退休金。

对于安置补偿,陆桂清满意地说,一本证、3条船以及网具、渔船房补偿了25万多元。虽然在市区有一套房,但老夫妇俩和儿子、儿媳以及孙子现在仍住在高资集镇渔民居住点。“等攒足了钱,我还准备在市区再买一套房子。”他很有信心地说。

动态跟踪,

织牢民生“保障网”

常春平是新金江社区党委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润州区人大代表。作为全市渔民人数最集中的一个社区,渔民利益自然挂在他的心头。长江禁捕政策一出台,他就走进渔民中间,倾听民情、收集民意、汇聚民声,并通过写代表议案和向上级反复反映等多途径,传递即将“失水”渔民的呼声。

润州区人社部门对辖区内746名失水渔民就业情况调查,重点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工作现状、就业能力、培训意愿、就业创业意向等,政府和社区对于尚未就业的失水渔民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立帮扶名册,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帮扶。

一方面,结合渔民培训意愿和需求,联系上级部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重点以贴近渔民现有技能的水上救助、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生产技能类培训为主。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向渔民发布各类企业招聘信息12次,推荐空缺岗位近40个。

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周边的企业,通过“党建联盟”单位,围绕“党员示范加速度帮扶转产再就业”主题,加快渔民转产再就业,激发党员帮扶的积极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激励党员做好表率、树好标杆,以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通过结对联盟,已有15人实现再就业。对100户原持证人员进行一户一表建档立卡,目前通过努力,基本实现全部就业。

在生活保障方面,常春平表示,对746名渔民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其中16周岁以下101人,16-60周岁516人,60周岁以上129人,16周岁以下人员一次性领取补贴23000元,16-60周岁渔民转为企业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渔民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使大家都能享受到最合适的待遇保障。

“渔民退捕安置工作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关注,退捕安置后我们仍要对渔民生活生产加以关心和帮助,努力让该特殊群体从‘水上’稳步走向‘岸上’,进而以新市民的身份融入全新生活环境中。”常春平说,“目前此项工作还需要持续动态跟踪和帮扶措施完善,真正做到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转得好。”(张翀煜  习斌  干光磊)

编辑:陈路

37

润州区和平路街道新金江社区地处老渔业乡所在地,所辖水域捕捞范围上至句容大道河、下至丹阳新河口,沿江一线水域45余公里,有一批专业捕捞渔民。

长江流域实施全面禁捕政策,也就在去年一年里,社区渔民响应“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在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和精心指导下全部离开赖以生存的水域,上岸分散居住在各处及转产安置。这些世代“水上漂”的渔民身份变了,他们是如何变身为在岸上定居的“新市民”?还在干些什么事情,生活得又如何呢?

三类安置或转产,

渔民生活稳定

据相关方面提供的统计数据,截至去年底,新金江社区全面实现第三次渔民退捕安置,安置渔民746人,统一回收拆解船只273条,注销捕捞证100本,在全省率先完成渔民退渔禁捕工作。记者采访了3类渔民代表,听他们讲述各自的安置“故事”。

现场招聘会。资料图片

第一类:到龄

安置方式:进社保每月领工资

采访对象:陆桂富,66岁

见到老渔民陆桂富是在社区居委会。他超过了60岁的社保年龄,退捕上岸后拿上了退休金。如今的穿着也比当渔民时体面了,浑身上下干净整洁,穿着蛮好的皮鞋,显得更精神了。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投身长江大保护,我是全社区第一个签订退捕协议的。”陆桂富坦言,“市、区、街道、村四级都重视我们渔民的安置工作和切身利益,所以我们渔民的补偿不错的。先签订协议的可以拿到3万元奖励,我在全社区第一个签协议,我拿到手的补偿,总共是23.6万元,其中一本证奖励3万、网具收购3万元,还有3条船和工具篷收购折价。我们社区持证渔民补偿款额平均在20万元左右。”

说到拿社保的月收入,他说他拿的是相当于低保的钱,835元/月。他的老伴也是渔民,同样进了社保,老夫妻俩加起来月固定收入1000多元。“虽然不是很高,但毕竟我俩享受了退休待遇,晚年生活有了一份保障,从长远来说工资水平还会涨调,收入将持续增长的。”

夫妻俩其实于上世纪70年代享受国家政策已在岸上有了房子。“我们捕鱼时基本上定居在沙堵港,我们住的渔船房。现在,我们就住到同时拥有的在高资集镇上的渔民居住点,房子面积114平方米,老两口够住了啦!”

谈到长江十年禁捕,陆桂富笑言,可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资源的逐步恢复,加上长江增殖放流的长期坚持,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鳊、鮰等鱼类、包括虾子等繁衍生息,是对子孙后代有利的大好事。“另外,我们生活有了保障,上了年纪不用做其他劳力事了,这都是国家给我们享的福。”

失水渔民再就业。 文雯 摄

第二类:即将到龄

过渡方式:灵活就业等“退休”

采访对象:陆桂财,56岁

“我十几岁就开始捕鱼了,退捕后我的年龄还没到60周岁,一时还拿不了社保,所以我在过渡期内还需要靠打零工谋生。”渔民陆桂财说。

陆桂财有瓦匠手艺,他依靠此技能在外面做小工。前一阶段,他在中建公司上班,拿到4800元/月;最近又换了一处地方做工,每月工资2000元。“我老伴也是渔民,她有工龄安置进了社保,每月1200多元,加上我做小工的收入,我们夫妻俩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生活还过得去。”

根据退捕补偿政策,陆桂财4条船、一本证、作业工具于去年11月份签了上缴协议,一起拿了24万元补偿金。他说自己与陆桂富一样住在高资集镇的渔民居住点,“我是1998年拆迁沙堵港的房子后,在渔民居住点拿了一套88平方米的住房。”

第三类:上新岗

转产方式:基本固定就业

采访对象:陆桂清,56岁

11月24日下午,记者联系上陆桂清时,他正在厂里上班,赶制一批建筑产品。他所在的企业是润州区万特福建筑构建有限公司。

“我去年6月份退捕上岸后经人介绍,进了这个厂上班,已经上了一年多。”陆桂清说,“现在每月工资4000多元,我老伴退捕后和我一起进了这个厂,做的是织钢筋网等活计,月收入和我差不多,我们家现在过得不错。”

陆桂清没有到进社保的年龄,所以他退捕后就忙着找新岗位。与他一起进厂的同村渔民还有几位,他们属于自主转产安置类型。他预计到60周岁每月可以领到1000元左右的退休金。

对于安置补偿,陆桂清满意地说,一本证、3条船以及网具、渔船房补偿了25万多元。虽然在市区有一套房,但老夫妇俩和儿子、儿媳以及孙子现在仍住在高资集镇渔民居住点。“等攒足了钱,我还准备在市区再买一套房子。”他很有信心地说。

动态跟踪,

织牢民生“保障网”

常春平是新金江社区党委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润州区人大代表。作为全市渔民人数最集中的一个社区,渔民利益自然挂在他的心头。长江禁捕政策一出台,他就走进渔民中间,倾听民情、收集民意、汇聚民声,并通过写代表议案和向上级反复反映等多途径,传递即将“失水”渔民的呼声。

润州区人社部门对辖区内746名失水渔民就业情况调查,重点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工作现状、就业能力、培训意愿、就业创业意向等,政府和社区对于尚未就业的失水渔民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立帮扶名册,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帮扶。

一方面,结合渔民培训意愿和需求,联系上级部门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重点以贴近渔民现有技能的水上救助、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生产技能类培训为主。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向渔民发布各类企业招聘信息12次,推荐空缺岗位近40个。

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周边的企业,通过“党建联盟”单位,围绕“党员示范加速度帮扶转产再就业”主题,加快渔民转产再就业,激发党员帮扶的积极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激励党员做好表率、树好标杆,以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通过结对联盟,已有15人实现再就业。对100户原持证人员进行一户一表建档立卡,目前通过努力,基本实现全部就业。

在生活保障方面,常春平表示,对746名渔民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其中16周岁以下101人,16-60周岁516人,60周岁以上129人,16周岁以下人员一次性领取补贴23000元,16-60周岁渔民转为企业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渔民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使大家都能享受到最合适的待遇保障。

“渔民退捕安置工作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关注,退捕安置后我们仍要对渔民生活生产加以关心和帮助,努力让该特殊群体从‘水上’稳步走向‘岸上’,进而以新市民的身份融入全新生活环境中。”常春平说,“目前此项工作还需要持续动态跟踪和帮扶措施完善,真正做到让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转得好。”(张翀煜  习斌  干光磊)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