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养老扶弱,小康路上温暖同行

2020-11-26 10:51 央视新闻客户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悠扬的歌声从镇江信缘康护理院老人活动室传来,十多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在钢琴的伴奏下,放声歌唱。

歌声洋溢幸福,笑意写在脸上,老人们在这里安度晚年。如今的镇江编织起养老服务和社会救助保障网,老有所养,弱有所依,让老人和困难群众共享全面小康的阳光雨露。

老有所养,

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润州区迎江路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大厅明亮温暖。几位老人家围在一起打牌、聊天、看看书报杂志。从米山雅居特地赶来的77岁老人曹南生招呼着几位老朋友坐下来一起打牌。他笑着告诉记者:“我是从这里拆迁过去的,虽然要从东区赶到西区,路有点远,但还是想着来这边吃饭。一方面这边饭菜新鲜,更重要的是这儿认识不少老朋友,大家抱团活动,玩得挺开心的!”

72岁的周桂珍来到餐厅,准备就餐。她家已经拆迁到凤凰家园,但每天也赶来吃中饭,“三菜一汤,口味挺好”。润州区迎江路中心社区书记阮庆红介绍说,日间照料中心提供3个不同价位的套餐,老人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这里还引入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全市首创康养融合日间照料中心模式,为老人提供相关医疗服务。

这是我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窗口。来自市民政部门的消息,截至2019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73.2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7.1%。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生活得更舒心。我市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制度,优化服务流程,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对象扩大至80周岁以上所有老人,为全市20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同时,率先在全省实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政府统保全覆盖,并落实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每年为全市10万余名高龄老人发放尊老金约7700万元。

愈加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让老人走出家门更开心。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及连锁运营等补贴制度,推进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连锁化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8个,实现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并在全国率先建立“助餐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累计提供助餐服务逾100万人次。

老有所乐,

多彩生活最美“夕阳红”

金继前夫妇俩均已年过九十,他们一起在镇江信缘康护理院养老。房间里,摆放着一些画作和诗文,都是金老创作的。他告诉记者,5年前因慢阻肺到医院抢救,后转到这里继续康复。3个月的医养护理康复让他很满意,“这里医养结合,好像进了保险箱”,最终老两口选择这里养老。

“寿长者,得尊敬。怡养苑,保康宁。”金老拿出自己创作的“三字言”,这是他在此养老时的有感而发之作。老两口退休前都是老师,崇尚诗画养生,每天吟诗作画。他高兴地说,每天的生活都有规律,洗漱早饭后,在楼层活动,做做操,唱唱歌,然后也会画上几笔。

从护理院活动室传来歌声,合唱团开始活动了。90岁的何连生老人精神矍铄,坐在钢琴前,手指娴熟地在琴键上划过,为合唱伴奏。一旁十多位老人齐声开唱。何老是第一批入住的,第二年牵头成立合唱团,目前团员近二十人。她说,开始大家唱老歌红歌,后来大家提议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便开始唱新歌。目前歌曲库已有9个歌本,大家每周三次聚在一起唱歌娱乐。

“逢年过节,遇到慰问演出,我们还出大小合唱的节目呢。”何老说,这里还有各种兴趣班活动,如丝网花、书法、唱歌、阅读等,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每周还可在院里上一次老年大学。

“目前已经入住老人370余人,最大年龄107岁,平均年龄84.9岁。”镇江信缘康护理院院长顾建元说,这里是典型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配有医护人员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还有一流的康复器材,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

机构养老以专业服务见长,老人们住着省心、放心,信缘康就是我市众多养老机构的一家。我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机构床位数近2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1张,其中,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的床位占比达75%,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

“下一步,将全面实施养老服务提质工程,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市民政局居家养老服务处副处长王洁表示,推进社区嵌入式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充分整合资源,提供更高效的社区养老服务。实施农村敬老院双改造双提升工程,建设县级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机构和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农村敬老院公建民营率。同时,推进“互联网+养老”发展,实施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智慧养老综合大数据平台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养老服务数据信息化、补贴精准化、监管智能化以及供需对接智慧化,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贴心、优质的服务。

弱有所扶,

擦亮社会救助温情底色

“我的视力残疾是胎里带来的。”京口区大市口街道演军巷46幢的蒋利清说。当天上门进行“温情家访”是周小明和搭档,他们拿出救助申请家庭基本情况申报表,按照上面的内容面对面采集信息。“主要经济来源?”“身体怎么样?”蒋利清一一回应:“享受城市特困人员每月1740元的待遇,健康情况良好。”

53岁的蒋利清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有问必答。他笑道:“作为一名特困人员,能享受到各种救助政策,很知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

蒋利清这次享受的上门服务是镇江市2019年在全省首创的“温情家访”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它通过引入第三方参与救助家访调查,改革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方式,引入165名“家访员”参与救助调查,协助基层开展救助申请家庭家访调查、核对疑点复查、救助转介、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等工作,有效破解社会救助申请“证明材料多、经办周期长、群众获得感不强”等突出问题。

周小明所在项目组截至目前已为200多户特困低保户提供上门服务。他说:“我们上门采集信息,收集资料,为他们一站式办理好救助待遇提供服务,方便特困低保人群及时享受到各种政策。”

市民政局救助处处长陈耀辉在接受采访时说,“温情家访”项目实施中,家访人员在入户调查评估相关信息的同时,通过话冷暖、唠家常、谈心声等开展精神慰藉、宣讲惠民政策,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近年来,镇江市民政部门不断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为配套、社会力量参与、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民生保障底线兜得住、兜得准、兜得牢。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社会救助对象核、管、办一体化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社会救助云平台,与30家部门、企业和3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交换信息,重点对社会救助受理、核对、管理、查询等系统功能进行优化整合,核对数据达426项,实现了“互联网+社会救助”跨部门、多层次的各类信息共享和网上办理。

陈耀辉透露,智慧镇江APP上加载社会救助申请功能将于12月份上线试运行,届时,我市“线上+线下”救助申请渠道基本实现全覆盖。明年将围绕社会救助“扩面”“调标”“提质”“增效”“统筹”五项机制的建设,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科学制定救助标准,加快推进救助方式转型,加快服务管理升级,重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推进以“温情救助”为核心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现“线上一张网,线下一扇门”,通过归口管理、政策联动、资源统筹、信息共享,促进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急难情形“一键预警”,提升社会救助能力和救助效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缪小兵

5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悠扬的歌声从镇江信缘康护理院老人活动室传来,十多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在钢琴的伴奏下,放声歌唱。

歌声洋溢幸福,笑意写在脸上,老人们在这里安度晚年。如今的镇江编织起养老服务和社会救助保障网,老有所养,弱有所依,让老人和困难群众共享全面小康的阳光雨露。

老有所养,

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润州区迎江路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大厅明亮温暖。几位老人家围在一起打牌、聊天、看看书报杂志。从米山雅居特地赶来的77岁老人曹南生招呼着几位老朋友坐下来一起打牌。他笑着告诉记者:“我是从这里拆迁过去的,虽然要从东区赶到西区,路有点远,但还是想着来这边吃饭。一方面这边饭菜新鲜,更重要的是这儿认识不少老朋友,大家抱团活动,玩得挺开心的!”

72岁的周桂珍来到餐厅,准备就餐。她家已经拆迁到凤凰家园,但每天也赶来吃中饭,“三菜一汤,口味挺好”。润州区迎江路中心社区书记阮庆红介绍说,日间照料中心提供3个不同价位的套餐,老人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这里还引入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全市首创康养融合日间照料中心模式,为老人提供相关医疗服务。

这是我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一个窗口。来自市民政部门的消息,截至2019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73.2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7.1%。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近年来,我市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生活得更舒心。我市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制度,优化服务流程,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对象扩大至80周岁以上所有老人,为全市2000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同时,率先在全省实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政府统保全覆盖,并落实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每年为全市10万余名高龄老人发放尊老金约7700万元。

愈加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让老人走出家门更开心。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及连锁运营等补贴制度,推进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连锁化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8个,实现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并在全国率先建立“助餐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累计提供助餐服务逾100万人次。

老有所乐,

多彩生活最美“夕阳红”

金继前夫妇俩均已年过九十,他们一起在镇江信缘康护理院养老。房间里,摆放着一些画作和诗文,都是金老创作的。他告诉记者,5年前因慢阻肺到医院抢救,后转到这里继续康复。3个月的医养护理康复让他很满意,“这里医养结合,好像进了保险箱”,最终老两口选择这里养老。

“寿长者,得尊敬。怡养苑,保康宁。”金老拿出自己创作的“三字言”,这是他在此养老时的有感而发之作。老两口退休前都是老师,崇尚诗画养生,每天吟诗作画。他高兴地说,每天的生活都有规律,洗漱早饭后,在楼层活动,做做操,唱唱歌,然后也会画上几笔。

从护理院活动室传来歌声,合唱团开始活动了。90岁的何连生老人精神矍铄,坐在钢琴前,手指娴熟地在琴键上划过,为合唱伴奏。一旁十多位老人齐声开唱。何老是第一批入住的,第二年牵头成立合唱团,目前团员近二十人。她说,开始大家唱老歌红歌,后来大家提议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便开始唱新歌。目前歌曲库已有9个歌本,大家每周三次聚在一起唱歌娱乐。

“逢年过节,遇到慰问演出,我们还出大小合唱的节目呢。”何老说,这里还有各种兴趣班活动,如丝网花、书法、唱歌、阅读等,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每周还可在院里上一次老年大学。

“目前已经入住老人370余人,最大年龄107岁,平均年龄84.9岁。”镇江信缘康护理院院长顾建元说,这里是典型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配有医护人员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还有一流的康复器材,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

机构养老以专业服务见长,老人们住着省心、放心,信缘康就是我市众多养老机构的一家。我市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机构床位数近2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1张,其中,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的床位占比达75%,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

“下一步,将全面实施养老服务提质工程,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市民政局居家养老服务处副处长王洁表示,推进社区嵌入式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充分整合资源,提供更高效的社区养老服务。实施农村敬老院双改造双提升工程,建设县级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机构和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农村敬老院公建民营率。同时,推进“互联网+养老”发展,实施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智慧养老综合大数据平台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养老服务数据信息化、补贴精准化、监管智能化以及供需对接智慧化,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贴心、优质的服务。

弱有所扶,

擦亮社会救助温情底色

“我的视力残疾是胎里带来的。”京口区大市口街道演军巷46幢的蒋利清说。当天上门进行“温情家访”是周小明和搭档,他们拿出救助申请家庭基本情况申报表,按照上面的内容面对面采集信息。“主要经济来源?”“身体怎么样?”蒋利清一一回应:“享受城市特困人员每月1740元的待遇,健康情况良好。”

53岁的蒋利清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有问必答。他笑道:“作为一名特困人员,能享受到各种救助政策,很知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好生活!”

蒋利清这次享受的上门服务是镇江市2019年在全省首创的“温情家访”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它通过引入第三方参与救助家访调查,改革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方式,引入165名“家访员”参与救助调查,协助基层开展救助申请家庭家访调查、核对疑点复查、救助转介、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等工作,有效破解社会救助申请“证明材料多、经办周期长、群众获得感不强”等突出问题。

周小明所在项目组截至目前已为200多户特困低保户提供上门服务。他说:“我们上门采集信息,收集资料,为他们一站式办理好救助待遇提供服务,方便特困低保人群及时享受到各种政策。”

市民政局救助处处长陈耀辉在接受采访时说,“温情家访”项目实施中,家访人员在入户调查评估相关信息的同时,通过话冷暖、唠家常、谈心声等开展精神慰藉、宣讲惠民政策,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近年来,镇江市民政部门不断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为配套、社会力量参与、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民生保障底线兜得住、兜得准、兜得牢。201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社会救助对象核、管、办一体化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社会救助云平台,与30家部门、企业和3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交换信息,重点对社会救助受理、核对、管理、查询等系统功能进行优化整合,核对数据达426项,实现了“互联网+社会救助”跨部门、多层次的各类信息共享和网上办理。

陈耀辉透露,智慧镇江APP上加载社会救助申请功能将于12月份上线试运行,届时,我市“线上+线下”救助申请渠道基本实现全覆盖。明年将围绕社会救助“扩面”“调标”“提质”“增效”“统筹”五项机制的建设,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科学制定救助标准,加快推进救助方式转型,加快服务管理升级,重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推进以“温情救助”为核心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现“线上一张网,线下一扇门”,通过归口管理、政策联动、资源统筹、信息共享,促进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急难情形“一键预警”,提升社会救助能力和救助效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