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张琦
明年,西藏自治区即将迎来和平解放70周年。然而,“青稞王子”尼玛扎西却没等到这一刻。
两个月前,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他永远地离开了雪域高原和他最爱的青稞。
时光回转, 2011年7月20日,时值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科技日报记者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见到了时任副院长的尼玛扎西。
白云缭绕的山脚下,如波浪般随风起伏的青稞田里,刚参加完庆祝大会的尼玛扎西一身深色西装,脖子里还挂着没舍得摘下的参会胸卡。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 。科技日报记者 周维海摄
聊起青稞,面容黝黑的尼玛扎西掩饰不住地兴奋劲儿。尽管已经是下午5点,他还是带着科技日报记者快步走进齐腰深的青稞试验田里。
随手抓起一两个黄澄澄的青稞穗,尼玛扎西细细地向记者讲述起青稞的前世今生。
2011年7月20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尼玛扎西。科技日报记者 周维海摄
作为藏区独特的农作物,青稞与藏区农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即便是风调雨顺,青稞还是可能因长势过盛而出现倒伏等各种病症。
“如何提高青稞单产?如何进行品质改良,让高原同胞吃上更品质更好的青稞?……”尼玛扎西告诉记者,自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就与青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问号也一直都是他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西藏科技基础条件差,人才和技术缺乏,曾严重制约了先进、实用技术信息的传播和人才队伍的培育,这曾让尼玛扎西忧虑不已。科技人才,无疑是支撑西藏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他告诉记者,“4年前,我们还没有从事生物技术的科研人员,生物技术设备也可以说是零,科研项目都必须与内地科研院所合作进行。”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科研人员在青稞试验田里。科技日报记者 周维海摄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科研人员在青稞试验室做研究。科技日报记者 周维海摄
2007年开始,科技部与西藏自治区开始共建西藏自治区青稞种质改良和牦牛繁育重点实验室。作为实验室的时任负责人,尼玛扎西欣慰地告诉记者,“如今,我们获得的用于科研实验条件改善的资金已接近1亿元,生物科研队伍也增加了4个博士和5个硕士”。
蹲得下身、沉得下心。时至今日,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团队成员已经先后选育出了20多个春青稞优质新品种(系),他选育的新品种“藏青2000”成为西藏青稞的主推品种,占青稞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惠及雪域高原的数十万农民。
尼玛扎西虽然不幸离去了,但他的“青稞梦”却已化成一粒粒种子,在雪域高原发芽,生长……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