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在刚刚落幕的2020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上,来自江苏镇江的选手奋力拼搏勇夺5个一等奖,取得总共6枚金牌中3枚金牌的佳绩。凯旋回镇,记者走近获奖选手,感受到年轻的他们身上有股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气神,有种钻研技术、埋头苦干的工匠品质。他们在技能竞赛的舞台大显身手,点亮人生路。
更上层楼,带伤圆梦职工组第一
23岁的潘维国个头不高,得胜归来依然淡定如常。一年前,他参加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便一鸣惊人,收获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学生组第一名。因战绩突出,留在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当了名老师,今年他再次披挂上场参加职工组的比赛。不料,这次比赛却赢得并不轻松,他不仅战胜了对手,更战胜了自己。
就在决赛前20多天,备赛中的小潘右脚突然扭了一下,开始没有当回事,第二天却疼痛不已,到医院一查,竟是骨裂了。按理说要静养,但比赛迫在眉睫,要不要继续参赛成了让他纠结不已的问题。他非常失落,辛苦准备了四五个月,就是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下悬了。权衡再三,最终他选择继续参赛,为此不得不放弃在脚上绑石膏,而改用护具固定。一个星期后,疼痛有所缓解,一能下地,他便一瘸一拐地出现在实训场。就这样,他咬牙坚持参加在河南新乡举行的比赛。
“这次参加的职工组比赛比去年学生组的难得多,看得出,大家都有备而来,水平普遍提高了。”小潘坦承,在受伤的情况下参加比赛压力很大。对手都是经验丰富的高手,自己有伤在身,要想取得好成绩,只有搏一把!比赛场上,他忘记了伤痛,全身投入比赛中,只想努力做好每个项目。
经过电池组装和车辆排故两个项目的比拼,潘维国赢得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职工组一等奖第一名,收获宝贵的一枚金牌。谈及今后的打算,来自安徽宣城的他表示,想定居镇江,同时将自己的比赛心得以及故障案例在兴趣小组分享给同学们,帮助大家提高水平。
东西协作,终有机会走上比赛场
朱家银这次夺得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项目学生组一等奖第2名,这位来自贵州的学子比去年前进了一个名次。虽然还留有一点遗憾,但他非常珍惜“东西协作校校合作”给他带来的走上赛场的机会。
小朱的老家在贵州毕节咸宁县,家乡人的收入不高,一般人每月一二千元,但他发现,有技能的人凭手上的活能拿到五六千元,于是他想着学一门手艺,有一技傍身,便能提高收入,受人尊敬。
3年前他到贵州省交通技师学院学习,因为两校联合办学,两年前来到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继续学习。在新校园,他感受到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老师们对他们这批联合培养的贵州学生一视同仁,关心照顾。这里的硬件设施也让他大开眼界,以前他没有接触过新能源汽车,而在这里的实训中心就配置训练用的新车辆,有机会学习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他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相关技能,在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参加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获得第3名。
今年朱家银再次参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项目,用3天的时间组装调试一辆车。在比赛前的准备中,常常不分昼夜地训练,有时只睡二三个小时。这个比赛项目较为艰苦,比赛前两天的比赛时间各为12小时。完成装调后,最后一天还要在设置坡道桥、水坑、减速带等的赛道上进行检测,每一个障碍考验车的性能,更是测试选手的装配水平。
小朱今年的比赛名次比去年提升了一名,他希望自己继续努力,准备明年再次参赛,争取有新的突破。
以赛促训,新技能人才不断涌现
与前两位参加过一次的选手相比,上三年级的李俊男今年首次参赛,是一位实打实的新人,他参加的是新能源汽车传感与网联技术项目学生组比赛。“第一次参加便拿了第一名,真没想到!”李俊男憨憨地笑道。
当年选择学汽车专业主要是他发自内心的喜欢。小李从小爱好拆拆修修,自行车、遥控器等坏了便想着如何将它们修好。在修理过程中,他享受到动手的乐趣,始终有一种“我能修好”的信念。每当修好一个物品,他发自内心的开心,觉得维修真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报名参赛后,将手机电脑里所有游戏删除,一门心思忙比赛。比赛回来,他又反思自己的不足:“虽然比赛成绩满意,积累了实战经验,但在比赛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智能化方面的技能有待提高,特别是要加强软件方面的学习。”
像小李这样的技能新人不断涌现,通过比赛检验提高技能水平,取长补短,逐渐成长为业内的高手。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院长司马华炜说,技能竞赛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抓手,近年来将世赛国赛最新技术标准和行业实际需求融入课程内容,把技能竞赛与学习技能、岗位训练紧密结合,学、训、赛融为一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帮助他们走好职业发展之路。(全媒体记者 沈春来 通讯员 黄翔)
编辑:解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