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海南文昌立足本地兴产业惠民生吃上旅游饭 日子比蜜甜

2020-10-28 17:26 人民日报  

近年来,依托“航天”资源,海南文昌借势发力,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开启“航天+”模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航天”优势,让文昌百姓收获了更多幸福感。

桥通路通 人心顺畅

随着文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尤其是“两桥一路”建设,行驶在大街小巷,文昌人的心里更顺畅了。

过去,从文昌东郊镇到市区文城镇,搭轮渡或坐船,至少要花一两个小时,刮风天和晚上,船不开行。2012年,清澜大桥建成通车,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早在400多年前,一场大地震,让文昌铺前与海口只能隔海相望,成为一片封闭的地域。2019年,海文大桥一桥飞架,连通两地。

连接铺前大桥、清澜大桥的,是99公里长的滨海旅游公路,“两桥一路”撑起文昌交通的大骨架,打通了文昌发展的大动脉。

近年来,围绕航天发射场项目,文昌不断挖掘并释放“航天”效应,掀起了一轮接一轮建设高潮。航天小区、航天主题公园、航天科普中心……一批批配套和惠民项目落地,配合了国家项目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文昌国际航天城是国家和海南省支持的重点项目。根据规划,除航天城起步区外,文昌将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协调、分级布局,按照步行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配套教育、医疗、养老、文化、运动、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文昌发展后劲十足。抓好国际航天城建设,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文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文昌市委书记钟鸣明说。

小镇巨变 百业兴旺

龙楼镇偏居文昌一隅,过去人口不过3万,村落湮没在茂密的丛林荒草中,镇墟街道破旧、商业不兴、人气不旺,居民收入来源更是有限。

2009年与“航天”结缘后,文昌推进龙楼镇“航天风情小镇”改造建设,青砖灰瓦、雕龙画凤、拱门连廊,琼北民居与航天风情水乳交融,让小镇绽放出迷人魅力。

小镇巨变,带来百业兴旺。改造后,龙楼镇吸引了各方投资者纷纷涌入,用“航天”命名的宾馆、酒店、电器城、家具城等陆续开业。到2019年,商业铺面从以前的230家增加到900多家,酒店宾馆从原来的5家增加到46家,同时还拥有3A级景区2个、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1个,建有13个大型超市和商业中心,创造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从2009年到2019年,全镇生产总值十年间增长了23.6倍;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9.7%。

2019年12月,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龙楼镇一下子涌入17万人观看;今年“天问一号”升空,前来观看的人数近20万人,镇上宾馆、酒店、大小饭馆家家爆满。“酒店客房提前一个月就被预订一空,而且一订3天,最后只有连400多平方米的咖啡厅也整层包出去了”,航天城大酒店运营总监王安兴说。

“航天热”带火了旅游。2019年,文昌旅游总收入约19.7亿元,同比增长26.1%。

日子富足 幸福可期

龙楼镇西侧,航天社区杏黄色的房屋依次排开。说起当年成为第一个拆迁户时,居民许达逢老人说不出多少大道理,只是重复一句话:“没有国,就没有家。”

住上好房子,好日子更加可期。

航天发射场建设,文昌安置3000多名失地农民住上宽敞舒适的安置房,安排138名贫困人口就地转移就业创业,确保他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升不降。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许多有条件的居民改吃“航天饭”“旅游饭”,在镇街上开起饭馆、茶馆、店铺等。

王安兴所在的航天城大酒店,是龙楼镇上第一家大酒店,由东地源村迁出薛姓村民出资兴建。35岁的王安兴是龙楼当地人,原来一直在三亚等地打工,酒店大堂、吧台都做过,“外边打工,再升职也就是几千元打住了”,王安兴时常感到迷茫。回到家乡后,王安兴进入这家酒店,个人发展有了明确方向,他说再也不想出去漂泊了。现在在镇里的酒店上班,每年有9万多元的稳定收入,家里还在镇上开了一家“网红”茶店,闲暇时他还可以照料上。

“天问一号”升空当天,陈曼丽家的“爽爽美食城”做了30多桌饭菜,第二天还有不少人前来就餐。

陈曼丽是龙楼镇赤土村人,从原来的村迁出后,她先是和丈夫在路边开了一家小餐馆,只卖“老鸭汤”。现在升级成为镇街的美食城,“龙楼四宝”(海白、龙虾、鲍鱼、海胆)、四季火锅、文昌鸡,地道的文昌美味,让她的美食城越开越红火。

人民日报记者 朱荣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阿奎

50

近年来,依托“航天”资源,海南文昌借势发力,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开启“航天+”模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航天”优势,让文昌百姓收获了更多幸福感。

桥通路通 人心顺畅

随着文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尤其是“两桥一路”建设,行驶在大街小巷,文昌人的心里更顺畅了。

过去,从文昌东郊镇到市区文城镇,搭轮渡或坐船,至少要花一两个小时,刮风天和晚上,船不开行。2012年,清澜大桥建成通车,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早在400多年前,一场大地震,让文昌铺前与海口只能隔海相望,成为一片封闭的地域。2019年,海文大桥一桥飞架,连通两地。

连接铺前大桥、清澜大桥的,是99公里长的滨海旅游公路,“两桥一路”撑起文昌交通的大骨架,打通了文昌发展的大动脉。

近年来,围绕航天发射场项目,文昌不断挖掘并释放“航天”效应,掀起了一轮接一轮建设高潮。航天小区、航天主题公园、航天科普中心……一批批配套和惠民项目落地,配合了国家项目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文昌国际航天城是国家和海南省支持的重点项目。根据规划,除航天城起步区外,文昌将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协调、分级布局,按照步行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配套教育、医疗、养老、文化、运动、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文昌发展后劲十足。抓好国际航天城建设,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文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文昌市委书记钟鸣明说。

小镇巨变 百业兴旺

龙楼镇偏居文昌一隅,过去人口不过3万,村落湮没在茂密的丛林荒草中,镇墟街道破旧、商业不兴、人气不旺,居民收入来源更是有限。

2009年与“航天”结缘后,文昌推进龙楼镇“航天风情小镇”改造建设,青砖灰瓦、雕龙画凤、拱门连廊,琼北民居与航天风情水乳交融,让小镇绽放出迷人魅力。

小镇巨变,带来百业兴旺。改造后,龙楼镇吸引了各方投资者纷纷涌入,用“航天”命名的宾馆、酒店、电器城、家具城等陆续开业。到2019年,商业铺面从以前的230家增加到900多家,酒店宾馆从原来的5家增加到46家,同时还拥有3A级景区2个、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1个,建有13个大型超市和商业中心,创造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从2009年到2019年,全镇生产总值十年间增长了23.6倍;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9.7%。

2019年12月,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龙楼镇一下子涌入17万人观看;今年“天问一号”升空,前来观看的人数近20万人,镇上宾馆、酒店、大小饭馆家家爆满。“酒店客房提前一个月就被预订一空,而且一订3天,最后只有连400多平方米的咖啡厅也整层包出去了”,航天城大酒店运营总监王安兴说。

“航天热”带火了旅游。2019年,文昌旅游总收入约19.7亿元,同比增长26.1%。

日子富足 幸福可期

龙楼镇西侧,航天社区杏黄色的房屋依次排开。说起当年成为第一个拆迁户时,居民许达逢老人说不出多少大道理,只是重复一句话:“没有国,就没有家。”

住上好房子,好日子更加可期。

航天发射场建设,文昌安置3000多名失地农民住上宽敞舒适的安置房,安排138名贫困人口就地转移就业创业,确保他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升不降。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许多有条件的居民改吃“航天饭”“旅游饭”,在镇街上开起饭馆、茶馆、店铺等。

王安兴所在的航天城大酒店,是龙楼镇上第一家大酒店,由东地源村迁出薛姓村民出资兴建。35岁的王安兴是龙楼当地人,原来一直在三亚等地打工,酒店大堂、吧台都做过,“外边打工,再升职也就是几千元打住了”,王安兴时常感到迷茫。回到家乡后,王安兴进入这家酒店,个人发展有了明确方向,他说再也不想出去漂泊了。现在在镇里的酒店上班,每年有9万多元的稳定收入,家里还在镇上开了一家“网红”茶店,闲暇时他还可以照料上。

“天问一号”升空当天,陈曼丽家的“爽爽美食城”做了30多桌饭菜,第二天还有不少人前来就餐。

陈曼丽是龙楼镇赤土村人,从原来的村迁出后,她先是和丈夫在路边开了一家小餐馆,只卖“老鸭汤”。现在升级成为镇街的美食城,“龙楼四宝”(海白、龙虾、鲍鱼、海胆)、四季火锅、文昌鸡,地道的文昌美味,让她的美食城越开越红火。

人民日报记者 朱荣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