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党韵“家”话 | 我的曾祖父张潮夫

2021-04-08 15:52

我的曾祖父张潮夫1908年10月出生于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郑家冲一个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1929年6月在“为了巩固苏维埃”“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口号声中,加入宣化店游击大队。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入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我的曾祖父张潮夫历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34团战士,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3团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27师79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9军政治部保卫局保卫科长,第25师73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10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后,组成了西路军并西渡黄河。11月,西路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恰遇数倍于己的马家军于河西走廊,时任红9军第25师73团政治处主任的曾祖父张潮夫与团长政委一起,指挥部队鏖战于古浪城抗击国民党马家军。终因寡不敌众,只能且战且退,最终仅部分干部战士艰难地突出重围。

1937年3月,曾祖父张潮夫率领的73团,在甘肃河西地区又一次和马家军相遇,并进行了殊死战斗。大战后的惨烈,笔墨难以形容,战场上尸横遍野,曾祖父张潮夫负伤倒在尸体堆中,敌兵搜索而至,对每一位倒下的红军战士先搜身再补枪,敌兵在曾祖父张潮夫身上搜出一块银元,喜出望外,遂未补枪,曾祖父死里逃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曾祖父张潮夫抱定一个念头,一定要回延安,就是死也要死在回延安的路上。身无分文的他以要饭为生,带着未愈的枪伤,历经千辛万苦于1937年底终于回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学习结束后,奔赴新四军苏北抗日战场,投入新的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曾祖父张潮夫历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营教导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挺进纵队第1团政治处主任、第4团政治委员、华中党校第一期学员、新四军2旅6团政治委员、苏中东台独立团政治委员、苏中军区特务二团政治委员、苏中军区三分区政治部副主任、苏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了浒墅关、郭村、黄桥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我的曾祖父张潮夫历任苏中军区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6纵队18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8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第三野战军8兵团后勤部政委,8兵团34军10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其中莱芜战役,曾祖父张潮夫所在18师的54团一个团就抓了9000多个俘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0兵团后勤部政委,华东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政委,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江苏省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2月在南京逝世。

■ 学生感言: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您是一名无畏的战士,您是一名忠诚的党员。您一生戎马,九死一生,用一腔热血书写至死不渝的爱国篇章;用一身肝胆尽显至真至诚的赤子之心。英雄已逝,英魂犹在。敬爱的曾祖父,您那大无畏的精神宛如一面红旗,在我心头时刻飘扬;您那忠诚不屈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前方。敬爱的曾祖父请您放心,我一定会继承您的革命精神,投身于学习之中,投身于祖国建设之中。在未来,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省镇江一中高二9班 张潘禹)

■ 老师感言:

对张潘禹同学最初的印象,感觉他是一个清朗俊逸、内敛低调、勤奋踏实、乐观向上的大男孩。作为化学课代表,他总是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及时收发作业,统计竞赛辅导人数,作为同学和化学老师间沟通联系的桥梁,能及时把同学学习化学的困惑传递给老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外表清朗俊逸的他,却有非同寻常的能量和热度,有钻石般的真诚和善良。无论是“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还是 “嘉年华美食一条街”活动,你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或组织协调、精心排练,或亲力亲为、披挂上阵。积极投身这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习,其9门学科成绩稳居班级和年级前列。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对他的影响。张潘禹同学成长的点点滴滴,既是红色基因、革命家风的传承,也是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激励引导的结果。希望张潘禹同学不断夯实理想信念,始终牢记继续奋斗的光荣使命,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省镇江一中老师 谭素明)

编辑:缪小兵

53

我的曾祖父张潮夫1908年10月出生于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郑家冲一个农民家庭。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1929年6月在“为了巩固苏维埃”“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口号声中,加入宣化店游击大队。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入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我的曾祖父张潮夫历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34团战士,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3团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27师79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9军政治部保卫局保卫科长,第25师73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10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后,组成了西路军并西渡黄河。11月,西路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恰遇数倍于己的马家军于河西走廊,时任红9军第25师73团政治处主任的曾祖父张潮夫与团长政委一起,指挥部队鏖战于古浪城抗击国民党马家军。终因寡不敌众,只能且战且退,最终仅部分干部战士艰难地突出重围。

1937年3月,曾祖父张潮夫率领的73团,在甘肃河西地区又一次和马家军相遇,并进行了殊死战斗。大战后的惨烈,笔墨难以形容,战场上尸横遍野,曾祖父张潮夫负伤倒在尸体堆中,敌兵搜索而至,对每一位倒下的红军战士先搜身再补枪,敌兵在曾祖父张潮夫身上搜出一块银元,喜出望外,遂未补枪,曾祖父死里逃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曾祖父张潮夫抱定一个念头,一定要回延安,就是死也要死在回延安的路上。身无分文的他以要饭为生,带着未愈的枪伤,历经千辛万苦于1937年底终于回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学习结束后,奔赴新四军苏北抗日战场,投入新的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曾祖父张潮夫历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营教导员、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挺进纵队第1团政治处主任、第4团政治委员、华中党校第一期学员、新四军2旅6团政治委员、苏中东台独立团政治委员、苏中军区特务二团政治委员、苏中军区三分区政治部副主任、苏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参加了浒墅关、郭村、黄桥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我的曾祖父张潮夫历任苏中军区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6纵队18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8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第三野战军8兵团后勤部政委,8兵团34军10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其中莱芜战役,曾祖父张潮夫所在18师的54团一个团就抓了9000多个俘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0兵团后勤部政委,华东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政委,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江苏省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2月在南京逝世。

■ 学生感言: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您是一名无畏的战士,您是一名忠诚的党员。您一生戎马,九死一生,用一腔热血书写至死不渝的爱国篇章;用一身肝胆尽显至真至诚的赤子之心。英雄已逝,英魂犹在。敬爱的曾祖父,您那大无畏的精神宛如一面红旗,在我心头时刻飘扬;您那忠诚不屈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前方。敬爱的曾祖父请您放心,我一定会继承您的革命精神,投身于学习之中,投身于祖国建设之中。在未来,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省镇江一中高二9班 张潘禹)

■ 老师感言:

对张潘禹同学最初的印象,感觉他是一个清朗俊逸、内敛低调、勤奋踏实、乐观向上的大男孩。作为化学课代表,他总是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及时收发作业,统计竞赛辅导人数,作为同学和化学老师间沟通联系的桥梁,能及时把同学学习化学的困惑传递给老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外表清朗俊逸的他,却有非同寻常的能量和热度,有钻石般的真诚和善良。无论是“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还是 “嘉年华美食一条街”活动,你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或组织协调、精心排练,或亲力亲为、披挂上阵。积极投身这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学习,其9门学科成绩稳居班级和年级前列。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对他的影响。张潘禹同学成长的点点滴滴,既是红色基因、革命家风的传承,也是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激励引导的结果。希望张潘禹同学不断夯实理想信念,始终牢记继续奋斗的光荣使命,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省镇江一中老师 谭素明)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