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访旧谱,修新谱 镇江家谱文化 在传承中开新

2020-06-05 15:42

今日镇江讯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血浓于水,叶落归根。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悠久的城市历史,也具有极为丰富的家族文化,像“耕读传家”“忠孝节义”等家规家训,对一代代镇江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些家族连续很多代、很多人在相近的领域作出贡献,如柳氏、赵氏、鲍氏之于学术,何氏之于中医,蒋氏之于慈善事业等,都成为镇江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家族都曾编印过本族的家谱,甚至一再续修、增修,忠实地记录着家族人们的血脉传承、生老病死、生平履历和重要功绩。

寻根问祖访谱风气渐浓

今年48岁的郭涛,是镇江市摄影学会会长,他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逢年过节就带着他从镇江七号码头去苏北五圩码头,上岸后还要再走上一段才能到达亲戚家。长大后才知道,他们的老家在扬州江都区嘶马镇鲍庄。不过,对于老家的记忆仅限于此,当时已近百岁高龄的爷爷,回忆已是支离破碎。父亲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有关祖上的情况一直未得其详。几个小辈商量,想在爷爷百岁寿辰之际给他一个惊喜:寻根访谱。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涛费尽周折找到了一部修于1931年的《郭氏族谱》,理清了爷爷以上十几世的世系,这部泛黄的残本共计四卷,为线装木刻本,卷一载序言、历次修谱序、传记、凡例、族训、家规、像赞、世系图等;卷二、卷三、卷四为第一世至第十八世年表(残缺)。从家谱中可知,郭氏族人迁居到江都,距今已有800多年,载入郭姓族人1490人,取名字派从第十世祖起也记载完整。郭涛感慨,爷爷百岁寿诞之际寻根圆满,实在让人激动。

近年来,随着民间“寻根”“肯亲”的风气越来越热,有许多人会千方百计查访自己的家谱,寻找自己先辈的踪迹和事迹。不少人千里迢迢,带着老伴、子女从外地来到镇江,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家族同镇江的渊源,讲述着从父辈、祖辈传下来的零星记忆,满怀期望地想要找到自己的家谱,或者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前的家族聚居地,千方百计地想要寻找关于祖先、关于镇江的故事。

市图书馆作为图书文献的收藏单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记者了解到,查阅家谱的读者,在古籍阅览室接待读者人次的比例中,呈逐年上升趋势。

镇江家谱地域特色鲜明

市图书馆文献开发部主任彭义向记者介绍,镇江柳氏既有柳兴恩、柳荣宗、柳诒徵这样在清代及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者,也出现了柳昕、柳恂兄弟等慈善事业的重要人物,当代也有柳传志这样的杰出企业家。

又如,何氏家族。从南宋时起,子孙世世代代行医诊病,并逐步迁播到江南各地,形成了一个800年不绝的江南何氏医学世家,出过不少名医甚至御医,还留下了《伤寒海底眼》等大量的中医学著作。其他像张氏、鲍氏、蒋氏、赵氏等,既是书香门第,也出过张玉书、鲍皋、蒋宗海、赵声这样的在不同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

市图书馆新收集的家谱包括《京江柳氏宗谱》《大港赵氏宗谱》《朱方真氏家乘》《殷氏家乘》《京江道氏宗谱》《黄固庄六姓氏宗谱 村志》等,总量达90部之多,有52个姓氏。仅从家谱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家谱前往往都冠以“京江”“大港”“朱方” 这些地理称谓,记录着这个家族的来源或居住地,将自己对家族的自豪与依恋,同对家乡的自豪与眷念自然地融为一体,正是古人所说“故国乔木”之情的真实写照。其中像真氏、道氏、笪氏等,都属于稀见姓氏,往往出了镇江就很难再碰到同姓本家。

真氏一世祖是南宋大儒、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大约700多年前真德秀的元孙真信斋定居丹徒,开创了镇江真氏一支。《朱方真氏家乘》原本收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真氏后人几经努力才得以复制,复印本一套三册六卷连同《朱方真氏家乘续》一并赠送市图书馆保存。

《笪氏抄谱》为中央电视台著名影视导演笪远怀先生赠送,该本是远怀先生祖父笪教文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工楷抄录,因公私各家谱牒目录从未见过笪氏家谱,《笪氏抄谱》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该谱记录了笪氏迁居镇江的历史。从宋代句容始祖笪仲拾以来,第十四世祖笪鸠迁镇江,一直记录到笪氏第二十五世。现居镇江的笪氏后人,按谱排序就能清楚自己的根脉所在。

新修家谱体现时代风貌

老家谱多是清末或民国时期修订的,往往一次只能印行几部或十几部,现在多由一些家族的老人保存。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年深日久,一部家谱往往要经历战火与社会动荡的洗礼,经受水浸、虫蚀、鼠啮等各种灾害,很多承载家族记忆的谱牒,装订线已经断裂,封面往往脱落,纸张开始朽坏。一个家庭、一个人很难具备妥善保管这些纸质文物的条件,因此一些家庭听说镇江市图书馆是国务院认定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就自愿将这些珍藏多年的旧谱捐赠给图书馆,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家族的记忆能够延续。

在上个月,市民张世林先生向市图书馆捐赠2017年新修《张氏宗谱》时,就将2册民国老谱也捐赠了出来。他表示,老谱在图书馆保存,不仅保管条件更好,也有利于更多同宗同族查阅利用,比保存在自己手中更有价值。

传统家谱一般请专业的谱师协助编纂,按照古代典籍的通常形式,繁体竖排,用木活字印刷,清末以后也有用铅印的。内容方面,通常是用大量的篇幅记录历代世系,以家族的男性为坐标,将一代代家族血脉的传承记录下来,并附上家族源流、宗祠、族产、族训、家传、家集等,一般不记录女性成员。

彭义介绍,市图书馆新增的家谱风格多样,既有多至数十卷的囊括各宗支的通谱,也有仅根据某一地一姓一支撰写的家谱。新增家谱载体也形式多样,有依照老谱形式宣纸印制,竖版线装老式装帧的;有现代横排印刷装帧形式的;还有光盘形式等。

记者在市图书馆文献开发部看到,有一部《毕姓家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亲手在一片片钢板上刻成,形制极为罕见。此外,新增家谱内容风貌新。随着社会的变化,新修谱牒中普遍把女性的名字也都列入其中,孩子随母姓的也记入家谱。现代人物介绍也多配有彩色照片、全家福等,体现了新时代修谱的新风貌。

2018年捐赠到馆的《麒麟殷氏家乘》,在原有老谱基础上进行续修,老谱和新谱一并重新印制,合成体系完整的家乘,20册全部按老谱形式宣纸竖版印刷,六眼线装,锦缎包面,竖式标签,还专门订购古色古香木箱装置。再如《黄固庄六姓氏宗谱》包含《义门陈氏宗谱》两卷,《五姓氏宗谱》一卷,《黄固庄村志》一卷,是同住在丹阳黄固庄的6个家族,他们是将本村各家族的世系分别编写出来,合成一部异姓联合家谱。这种超越传统的宗族、血统观念的睦邻友好精神,也是一种全新的时代风尚。(全媒体记者 笪伟 通讯员 殷琛 

编辑:缪小兵

56

今日镇江讯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血浓于水,叶落归根。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悠久的城市历史,也具有极为丰富的家族文化,像“耕读传家”“忠孝节义”等家规家训,对一代代镇江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些家族连续很多代、很多人在相近的领域作出贡献,如柳氏、赵氏、鲍氏之于学术,何氏之于中医,蒋氏之于慈善事业等,都成为镇江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家族都曾编印过本族的家谱,甚至一再续修、增修,忠实地记录着家族人们的血脉传承、生老病死、生平履历和重要功绩。

寻根问祖访谱风气渐浓

今年48岁的郭涛,是镇江市摄影学会会长,他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逢年过节就带着他从镇江七号码头去苏北五圩码头,上岸后还要再走上一段才能到达亲戚家。长大后才知道,他们的老家在扬州江都区嘶马镇鲍庄。不过,对于老家的记忆仅限于此,当时已近百岁高龄的爷爷,回忆已是支离破碎。父亲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有关祖上的情况一直未得其详。几个小辈商量,想在爷爷百岁寿辰之际给他一个惊喜:寻根访谱。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涛费尽周折找到了一部修于1931年的《郭氏族谱》,理清了爷爷以上十几世的世系,这部泛黄的残本共计四卷,为线装木刻本,卷一载序言、历次修谱序、传记、凡例、族训、家规、像赞、世系图等;卷二、卷三、卷四为第一世至第十八世年表(残缺)。从家谱中可知,郭氏族人迁居到江都,距今已有800多年,载入郭姓族人1490人,取名字派从第十世祖起也记载完整。郭涛感慨,爷爷百岁寿诞之际寻根圆满,实在让人激动。

近年来,随着民间“寻根”“肯亲”的风气越来越热,有许多人会千方百计查访自己的家谱,寻找自己先辈的踪迹和事迹。不少人千里迢迢,带着老伴、子女从外地来到镇江,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家族同镇江的渊源,讲述着从父辈、祖辈传下来的零星记忆,满怀期望地想要找到自己的家谱,或者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前的家族聚居地,千方百计地想要寻找关于祖先、关于镇江的故事。

市图书馆作为图书文献的收藏单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记者了解到,查阅家谱的读者,在古籍阅览室接待读者人次的比例中,呈逐年上升趋势。

镇江家谱地域特色鲜明

市图书馆文献开发部主任彭义向记者介绍,镇江柳氏既有柳兴恩、柳荣宗、柳诒徵这样在清代及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者,也出现了柳昕、柳恂兄弟等慈善事业的重要人物,当代也有柳传志这样的杰出企业家。

又如,何氏家族。从南宋时起,子孙世世代代行医诊病,并逐步迁播到江南各地,形成了一个800年不绝的江南何氏医学世家,出过不少名医甚至御医,还留下了《伤寒海底眼》等大量的中医学著作。其他像张氏、鲍氏、蒋氏、赵氏等,既是书香门第,也出过张玉书、鲍皋、蒋宗海、赵声这样的在不同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

市图书馆新收集的家谱包括《京江柳氏宗谱》《大港赵氏宗谱》《朱方真氏家乘》《殷氏家乘》《京江道氏宗谱》《黄固庄六姓氏宗谱 村志》等,总量达90部之多,有52个姓氏。仅从家谱的名字中就能看出,家谱前往往都冠以“京江”“大港”“朱方” 这些地理称谓,记录着这个家族的来源或居住地,将自己对家族的自豪与依恋,同对家乡的自豪与眷念自然地融为一体,正是古人所说“故国乔木”之情的真实写照。其中像真氏、道氏、笪氏等,都属于稀见姓氏,往往出了镇江就很难再碰到同姓本家。

真氏一世祖是南宋大儒、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大约700多年前真德秀的元孙真信斋定居丹徒,开创了镇江真氏一支。《朱方真氏家乘》原本收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真氏后人几经努力才得以复制,复印本一套三册六卷连同《朱方真氏家乘续》一并赠送市图书馆保存。

《笪氏抄谱》为中央电视台著名影视导演笪远怀先生赠送,该本是远怀先生祖父笪教文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工楷抄录,因公私各家谱牒目录从未见过笪氏家谱,《笪氏抄谱》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该谱记录了笪氏迁居镇江的历史。从宋代句容始祖笪仲拾以来,第十四世祖笪鸠迁镇江,一直记录到笪氏第二十五世。现居镇江的笪氏后人,按谱排序就能清楚自己的根脉所在。

新修家谱体现时代风貌

老家谱多是清末或民国时期修订的,往往一次只能印行几部或十几部,现在多由一些家族的老人保存。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年深日久,一部家谱往往要经历战火与社会动荡的洗礼,经受水浸、虫蚀、鼠啮等各种灾害,很多承载家族记忆的谱牒,装订线已经断裂,封面往往脱落,纸张开始朽坏。一个家庭、一个人很难具备妥善保管这些纸质文物的条件,因此一些家庭听说镇江市图书馆是国务院认定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就自愿将这些珍藏多年的旧谱捐赠给图书馆,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家族的记忆能够延续。

在上个月,市民张世林先生向市图书馆捐赠2017年新修《张氏宗谱》时,就将2册民国老谱也捐赠了出来。他表示,老谱在图书馆保存,不仅保管条件更好,也有利于更多同宗同族查阅利用,比保存在自己手中更有价值。

传统家谱一般请专业的谱师协助编纂,按照古代典籍的通常形式,繁体竖排,用木活字印刷,清末以后也有用铅印的。内容方面,通常是用大量的篇幅记录历代世系,以家族的男性为坐标,将一代代家族血脉的传承记录下来,并附上家族源流、宗祠、族产、族训、家传、家集等,一般不记录女性成员。

彭义介绍,市图书馆新增的家谱风格多样,既有多至数十卷的囊括各宗支的通谱,也有仅根据某一地一姓一支撰写的家谱。新增家谱载体也形式多样,有依照老谱形式宣纸印制,竖版线装老式装帧的;有现代横排印刷装帧形式的;还有光盘形式等。

记者在市图书馆文献开发部看到,有一部《毕姓家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亲手在一片片钢板上刻成,形制极为罕见。此外,新增家谱内容风貌新。随着社会的变化,新修谱牒中普遍把女性的名字也都列入其中,孩子随母姓的也记入家谱。现代人物介绍也多配有彩色照片、全家福等,体现了新时代修谱的新风貌。

2018年捐赠到馆的《麒麟殷氏家乘》,在原有老谱基础上进行续修,老谱和新谱一并重新印制,合成体系完整的家乘,20册全部按老谱形式宣纸竖版印刷,六眼线装,锦缎包面,竖式标签,还专门订购古色古香木箱装置。再如《黄固庄六姓氏宗谱》包含《义门陈氏宗谱》两卷,《五姓氏宗谱》一卷,《黄固庄村志》一卷,是同住在丹阳黄固庄的6个家族,他们是将本村各家族的世系分别编写出来,合成一部异姓联合家谱。这种超越传统的宗族、血统观念的睦邻友好精神,也是一种全新的时代风尚。(全媒体记者 笪伟 通讯员 殷琛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